咨 询 预 约 在线评估

孩子迟迟不开口说话时,父母应该怎么做

2020-03-12  东方启音  浏览:8880

初为人母人父,觉得这世上最美妙的一句话是什么?我相信,大部分家长会说是孩子第一次开口叫的“妈妈”、“爸爸”。

从牙牙学语到流畅的表达,宝贝的语言发展是一个让人期盼和惊喜的过程。

童趣的故事、押韵的打油诗、优美的儿歌、温柔的睡前谈话,爸爸妈妈们费尽心思想让孩子学到更多的词汇,掌握更多的话语。但是在孩子的语言敏感期,任何一个细节、一次失误都会对TA的表达造成不小的影响哦。


下面的这些场景是不是很熟悉呢?

场景一:

妈妈开始着急,脸红耳赤,一次次的冷言批评,活生生地掐灭孩子的求知欲。

其实不是孩子口语表达能力低,而是妈妈的引导方式已经把TA绕晕了。

正确做法:

“重复重构”的技巧,当孩子说对的时候,重复孩子的话,“对啦,这是黄色的球”孩子被认同后,TA会更愿意去表达。当孩子说错的时候,心平气和地拿着另外一个黄色的球:“黄色球”,简单明了地告诉孩子正确表达。


场景二:

孩子不需要开口表达自己需要什么,只要手一指,嘴边一“嗯”,立刻可以得到满足,久而久之,孩子懒得表达,从而影响了TA语言的发展。

正确做法:

①创造各种机会,“逼”孩子表达需求。故意把孩子喜欢的玩具、零食等藏起来,或改变放置地点又能让他看到却拿不到。

②暂停或终止TA喜欢的游戏。比如孩子喜欢荡秋千,每次推他之前说“推”。慢慢的,当你感觉差不多了,等秋千慢下来的时候,你不推,孩子一定觉得奇怪,秋千怎么不动了?这时,为了继续玩,孩子就会试着说“推”——你马上继续推。

③故意做一些阻碍孩子活动的举动,让TA对不喜欢的活动或者行为提要求。例如孩子在玩小车的时候,故意走到车的前面,引导孩子说:“请让一下”;在分食物的时候,给孩子不喜欢的口味,引导孩子说“我不想要这个,能换一个吗?”。

生活是最好的语言课堂,只要花点“小心思”,就能抓住无处不在的教学时机呢。


场景三:

我们跟宝贝说话的时候,总会不自觉地使用叠字,例如:“车”变成“车车”,“吃饭”变成“吃饭饭”。

当孩子的语言能力达到可以发出单音但是不能发出词语的时候,叠词的使用是大人跟孩子双方互动最生动的方式,有利于帮助孩子理解语言并扩充词汇量,形成自己的小词库。

但是长期使用会使孩子的语言能力长期停留在简单的模仿时期,迟迟不能发展到说完整话的阶段。

正确做法:

当孩子已经能够完整地表达出一句话时,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培养TA的语法感。

我们并不是要用复杂、极其标准的成人用语来和孩子沟通,可以尽可能地把语句简单化,说一些短句子。


场景四:

孩子奶声奶气的发音总让人忍俊不禁,一些家长觉得这样的发音可爱、好玩,于是在和宝宝说话的时候,经常模仿和重复宝宝的这些发音,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。

如果家长经常模仿宝宝的错误发音,宝宝就会认为自己的发音是正确的,以后纠正起来就很困难。

正确做法:

当孩子发音不标准时,应该是用正确的发音与TA交流,经过一段时间的耳濡目染,TA的发音也会日渐准确。

其实,父母是最好的语言老师,我们的轻声细语、温暖的笑容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。

如果经常在孩子面前绘声绘色阅读,加上丰富的面部表情,这对宝贝们来说绝对是一场跃跃欲试的生动语言课堂。只是不少父母对早期教育往往是“高高举起,轻轻放下”。孩子刚出生的时候,豪情万丈,可时间不长,就激情消褪,继而不了了之。

养育孩子是一场长跑,现在开始,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孩子成长,实现高质量的亲子陪伴。